write.as

以孤独摇滚为例,论萌豚类作品现象化的原因:(不谈比重、不分褒贬)

【1】草根从文化精英(婆罗门)手中夺取话语权,意图改变审美潮流。 【2】部分老观众强行抬高自身预期,自欺欺人,精神壮阳。 【3】部分新观众观影经验有限,缺乏理性成熟,审美水平有限。 【4】饭圈化盛行,强烈刺激非理性的反黑、控评、拉踩、刷分行为,立场极化。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商品从制作流程到产品门类都划分地更加精细,加剧了圈层化特点。 【5】愉快犯借机混入其中,以挑起事端、激化矛盾为乐。

【6】人们渴望为简单浅显的作品赋予更多超出其自身内涵的意义,哪怕是抓住一丝共性,也能以此来自我感动,自我慰藉。现代社会中人们试图从精神孤岛中自我疗伤,(类似于台湾电影的小确幸)越是高度竞争的社会,人们就越是喜欢追捧此类简单意象,因为这能够让他们从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短暂抽离。 【7】审美倾向上,符合后现代潮流重影像多於故事,重视人设和表现手法,轻视作品内涵和剧情的特点。而今更进一步,只要人设受欢迎,其他一切皆可爱屋及乌。

【8】比起早先人们相对严肃的观影态度,新一代更习惯当作消遣与放松。因此越是不需要费脑深思的浅显作品反而越能受到欢迎。而相对简单的故事剧情人物设定也放宽了人们的评价标准,搞笑元素更是能够起到解压作用。

【9】评价上更加情绪化、并非逃避现实,而似有借此泄愤之意。在现实中受到的沉重压力无处释放,故选择在网上看动画作为消遣,又不愿被文化精英的审美取向所规制贬低,有反主流权威之意味。其中萌豚片(非正式分类)往往因剧情肤浅毫无深度、喜欢靠萌系元素敷衍人物刻画而饱受主流歧视,因此在这场向文化精英发起的审美逆袭中,最适合作为发泄点。

【10】萌系作品中对未成年女性一贯的消费偏好。也是多年来日系ACG作品观众群被培养并始终沿袭的单一元素审美倾向。如果主角四人换成男性则会吸引力大跌。萌系作品即便是说教也更易于令人接受,有利于实现制作期望。

【11】萌系作品始终以其轻松搞笑及相对克制的性暗示拥有相当的拥趸。而随着观众群的老龄化,社会现实压力的增强,黑深残的中二作品容易审美疲劳,而看似简单无脑的日常萌系作品更适合观众放松减压。而降低期望的观众也更容易被满足。

【12】日系动画的制作动机正在发生变化。抑郁症文化的流行、Z世代和α世代社交网路的普及令焦虑感可以更快更广地实现情绪污染,年轻人在精神上的耐受力显然更加脆弱易碎。日本动画的制作动机正从单纯的题材消费转变为帮青少年缓解精神危机的药方乃至精神成长的手段。毕竟日本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多少得借助女人实现。这应该是 Cool Japan 后的新文化政策。

【13】中国社会无法令人退出的内卷消耗以及时代动荡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年青观众的精神危机,这令他们更为迫切地寻求放松和治愈的药方。传统东亚国家的父权制结构遭到西方价值观冲击后,青年需要在现实学业的重压外寻求叛逆的手段。而动画作为流行文化前沿以及仅有的几种可供消费的文化舶来品之一,恰好是难得的、能进行有限自由表达的安全地带。此外,政治权利的阉割使他们更喜欢在其他领域寻求政治运动式的发泄渠道作为替代,这又与曾被官方舆论场利用过的饭圈遗毒合流扩散至各个领域。因此中国观众对于夺取文化精英话语权这件事更具有狂热和快感,其表现形式也更具破坏性和攻击性。